
在川北的苍溪县白桥镇,七月的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梨香。龙门村的果农们正忙着采摘、装箱,快递单堆积如山。这些黄澄澄的 “沪晶” 早熟梨,不久前在省里的比赛中脱颖而出,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——6 月 30 日的全省早熟梨品鉴会上,它凭借出众的品质,在众多品种中摘得桂冠。
高甜度带来的逆袭
品鉴会采用 “盲测” 的方式,专家们不清楚梨子的来源。当 “沪晶” 梨被品尝时,糖度计显示其甜度达到 14.5 度,果肉细腻无渣,直接获得了最高分。种植出这一优质梨的是江苏人洪克喜,三年前,他被苍溪的招商政策吸引,承包了 500 亩土地种植梨树。当地农业局为他提供了建议:让早熟梨提前上市,抢占市场先机,避开集中上市的高峰期,这样能卖出好价钱。
这一策略果然奏效。洪克喜的梨园今年产量突破百万斤,品鉴会刚结束,200 箱样品就被抢购一空,电话订单更是络绎不绝,一度造成线路繁忙。他笑着说:“现在工人们要打包到半夜,快递车每天都在园子门口等着装货。”
传统与科技的结合
白桥镇种植梨树已有多年,但过去由于品种杂乱、技术陈旧,梨子的价格一直上不去。镇农业站副主任张昊天带领团队经过多年努力,引进新品种,检测土壤酸度,还为梨树安装了 “智能输液器”—— 水肥一体化系统。在天气干旱时,这套设备能精准地为梨树提供水分和养分,比人工浇水节省一半的力气。
村民杜玉平在梨园打工,每天能有一百多元的收入。她最自豪的是学会了疏果技术:“每根枝条上留几个果子都是有讲究的,结果太多,果子反而长不大。” 如今,镇上梨子的亩产增加了三成,就连以前滞销的小果也能被加工成梨膏出售。
错峰上市的经营之道
白桥镇的 4100 亩梨园里,早、中、晚熟品种依次结果。早熟的 “沪晶” 梨在 7 月上市,中熟的翠冠梨在 8 月接续,晚秋的黄金梨则能卖到 10 月。这种错峰上市的 “组合拳”,让果农们避免了扎堆销售导致的价格下跌。镇干部算了一笔账:早熟梨每斤比旺季时贵 2 元,仅这一项就使农户多收入百万元。
目前,洪克喜正计划开展采摘游项目。他指着梨园边的空地说:“明年在这里搭建凉棚,游客采摘完梨子后,就能坐下来喝杯梨汁。” 隔壁村的合作社也前来学习经验,打算将自家种植的李子改换成早熟品种。
一颗获得金奖的梨子,让这个川北小镇感受到了农业转型带来的实惠,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