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连日来,淄博被高温笼罩,空气闷热得像个大蒸笼。7 月 7 日,在淄博经济开发区沣水镇河庄村,郑波的 30 多亩玉米地刚完成播种,另外 15 亩蜜薯地已冒出嫩绿的藤蔓。高温让他略显疲惫,但还有 10 余亩空地等着第二天播种大豆,他丝毫不敢懈怠。
郑波曾是一名军人,两年前回到村里,承包了 60 亩土地,成了一位 “85 后” 新农民。记者见到他时,他正蹲在玉米田里查看土壤情况,用手捏了捏土说:“土太干了,明天得赶紧打灭草剂,提前处理好,不然后期杂草疯长,会影响玉米生长。”
临近中午,天气越发闷热。帮忙的老乡黄师傅走到他身边,望着天空念叨:“这天热得反常,雨怎么还不下。” 郑波抬头看了看低垂厚重的云层,回应道:“我既盼着下雨,又怕下雨。明天要播大豆种,要是土地太湿,反而不利于发芽。” 黄师傅眯着眼看了看天,又蹲下摸了摸土地:“这土湿度正合适,明天种大豆刚刚好。现在杂草不多,但提前除草是对的,等玉米发芽后再除,养分就被杂草抢去了。”
两年前,郑波对农活一窍不通。第一年种玉米时,遇上暴雨,因为没及时排水,半亩地的种子差点被泡坏。从那以后,他跟着村里的老农民学习,看天气预报、钻研农业资料,慢慢也成了半个 “气象专家”。
“去年这个时候也特别热,后来下了场急雨,蜜薯地差点被淹。” 郑波走到蜜薯地边,指着藤蔓下的土沟说,“今年为防万一,我把排水沟挖得更深更宽了。” 正说着,远处天边出现了乌云,可过了许久,也没见雨滴落下。郑波无奈地说:“雨没下成,明天一早就得辛苦大家来帮忙种大豆了。”
这时,郑波的手机响了,是老乡告知农机、工具和大豆种子都已备好。“种子是从基地进的,出芽率有保证。” 挂了电话,郑波对黄师傅说:“咱再加把劲,把玉米地浇透,种大豆的地别浇太多水,保持现在的湿度正好。”
下午 1 点多,风大了起来,却没带来一丝凉意。郑波站起身,擦掉脸上的汗水对黄师傅说:“今天就到这吧,明天咱早点来。” 他们把农具搬上三轮车,车斗里还放着第二天要用的灭草剂和农具。
“30 亩玉米地和 15 亩蜜薯地要打灭草剂,还得种 10 多亩大豆,明天有的忙了。” 黄师傅擦着汗说。郑波望着自己的 60 多亩土地,坚定地说:“是啊,活儿不少,但得一步步来,科学种地,才能有好收成。”
在这片土地上,郑波用汗水诠释着新农人的担当,从对农活一窍不通到如今的半个 “专家”,他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,守护着农田,也守护着对丰收的期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