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红三鱼在市场上有着颇高的经济价值,然而南海地区每年的捕捞量却不足 1.2 万吨,且野生资源正不断减少,已处于濒危状态。反观大黄鱼等鱼类,人工养殖已取得成功,这使得红三鱼的人工养殖显得尤为迫切。但红三鱼存在一个核心难题 ——35 年的性成熟周期,这成为了制约其人工养殖产业发展的 “死结”。目前,所谓的红三鱼养殖,实际上多是捕捞幼鱼进行育肥,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周期人工养殖。
育苗难关:低成活率下的技术较量
红三鱼的幼鱼培育面临着诸多挑战,成活率一直是难以突破的瓶颈。2023 年,微颗粒饲料的技术取得了一定突破,将幼鱼成活率从 17% 提升到了 35%,但这一数据仍未达到产业化的标准。
在幼鱼培育过程中,变态期的自残现象是一大痛点。红三鱼幼鱼在 15-20 日龄时,自残行为导致的死亡率高达 60%,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尚未完全明晰,给育苗工作带来了极大阻碍。以广东台山的养殖基地为例,每提升 5% 的成活率,就意味着千万元级别的成本差异,可见提高成活率对降低养殖成本至关重要。
深水网箱养殖:效益背后的难题
广东地区试验成功的深水网箱养殖模式,看似为红三鱼养殖带来了希望,但其中隐藏着不少短板。该模式下,饲料转化率为 1.8:1,与大黄鱼 1.3:1 的饲料转化率相比,差距明显,这直接导致了养殖成本的增加。
为了保持红三鱼的体色,需要在饲料中添加虾青素,这使得饲料支出增加了 30%。同时,溶氧管理也是一大难题,2022 年海南陵水发生的赤潮事件,就导致了当地红三鱼养殖全军覆没,损失惨重。种种问题使得红三鱼养殖陷入了 “养得活但养不起” 的行业现状。
破局之路:全周期养殖的机遇与挑战
尽管红三鱼人工养殖困难重重,但科研人员仍在不断探索破局之道,全周期养殖展现出一定的曙光,但也伴随着不少挑战。
激素诱导产卵技术在福建东山岛曾有过突破,2016 年实现了 85% 的受精率,不过这一成果未能持续下去,其稳定性还有待提升。陆基循环水系统方面,科研人员正进行模拟礁石环境的仿生学研究,希望能为红三鱼创造更适宜的生长环境。此外,基因选育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,通过基因技术缩短红三鱼的性成熟周期,或许能为其人工养殖带来新的可能。
然而,在资源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压力下,红三鱼养殖是否需要寻找其他不同的路径,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。如何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前提下,实现红三鱼人工养殖的产业化,平衡好各方利益,仍是科研人员和行业从业者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