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厨房里,油在锅中滋滋作响,刚下锅的面饼瞬间鼓起几个小泡。小芳满心期待,却不想这饼又硬又厚,她气馁地扔下锅铲。这时,隔壁赵大娘探头一看,笑得直拍大腿:“闺女,和面用凉水,这饼能好吃才怪哩!”说着便挽起袖子,从面袋里舀出两碗面粉,准备展示她那传承多年的河南烙饼绝活。
赵大娘可是河南老太太中的能手,干起活来利索得很。她往面粉里慢慢倒入温水,那水温就像洗澡水一样,不烫手。她一边用手指在盆里轻轻搅拌,一边念叨着:“和出来的面才听话,水温很关键。”在她的搅拌下,面团渐渐变得光滑又柔软,就像小姑娘那粉嫩的脸蛋。
趁着面团醒着的工夫,赵大娘神秘兮兮地掏出香油瓶,说:“这可是俺们那儿的老方子,香油比植物油香十倍!”她把醒好的面团揪成一个个剂子,擀成薄片后,细细地刷上一层香油,然后叠好再擀开。来来回回折腾了三四趟,小芳看得直呼:“大娘您这是要把面给累坏喽!”其实,这可是赵大娘让烙饼层层分明的秘诀。
河南人的烙饼手艺那可是出了名的讲究,据说从北宋那会儿就有了,当时叫“旋饼”。赵大娘手上动作不停,嘴里还念叨着老话:“火候不够,饼就不够香;火候过了,神仙也救不了。”她把锅烧得微微冒烟,然后转成小火开始烙饼。这火候的把握,就如同谈恋爱,得慢慢来。
锅里的饼渐渐鼓起大泡,赵大娘抄起筷子“啪啪”敲了两下,笑着说:“听这声儿,多清脆!”随着时间的推移,饼皮渐渐变得金黄,她突然把锅那么一颠,整张饼在空中翻了个跟头,又完美地落回锅里。这精湛的手艺让小芳目瞪口呆,她赶紧请教窍门。赵大娘一边翻饼一边说:“大火就跟那急脾气的小伙儿似的,看着热情,一不注意就把饼给整糊了。”此时,锅里的饼已经开始分层,边缘翘起的地方可以看到十几层薄如蝉衣的酥皮。
刚出锅的烙饼透着诱人的焦香,赵大娘随手撕下一块,酥皮“簌簌”地往下掉渣。小芳接过来咬了一口,外皮酥脆,内里柔软,椒盐的咸香混着芝麻油的醇厚在嘴里化开,她忍不住捧着饼直跺脚:“天爷啊!这也太香了!”
赵大娘得意地又烙了一张,把饼卷上大葱蘸酱递给小芳:“你尝尝这个吃法,保管比那些个汉堡披萨强!”后来小芳才知道,这烙饼里的讲究可多了去了。北方人喜欢卷大葱蘸酱,南方人偏爱夹梅干菜,有人喜欢撒上芝麻,有人爱放辣椒面,最绝的是她二姨,能把剩菜全卷进去,号称“百宝饼”。
现在每周五晚上,小芳家铁定飘着烙饼香。她老公最喜欢夹进红烧肉和酸辣土豆丝,说是“中国版汉堡”。小丫头更绝,发明了裹冰淇淋的吃法,气得小芳直骂“小败家子儿”。不过看到全家抢着吃饼的样子,她就什么脾气都没了。
夜深人静的时候,小芳常想起赵大娘那句话:“烙饼这事啊,火候到了,千层自来。”生活不也是这样,急不得,慢不得,得刚刚好。又到周末了,冰箱里还剩下半棵白菜,小芳打算明天试试烙个白菜馅饼。不过她牢牢记住,和面要用温水,香油要刷匀,火候要跟谈恋爱似的慢慢来。只要掌握这三步,就能轻松做出香酥可口的千层烙饼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