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食肉指南:三道佳肴守护家人健康

立秋时节,窗外的蝉鸣依旧喧嚣,热浪尚未完全退去,但空气中已悄然弥漫着秋的气息,那是泥土的芬芳、稻谷的清香,还有丝丝凉意带来的独特“风信”。此时,身体正处于夏秋交替的过渡阶段,十分娇弱,需要我们精心呵护。

老辈人常说:“立秋补肉,秋冬不瘦。”这句俗语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。然而,很多人一提到“补肉”就心生顾虑,担心会燥火上身或者囤积赘肉。其实,立秋时节的进补并非盲目地大吃大喝,而是需要选择合适的肉类,做到温润滋养。

忌食三肉,避开养生误区

童年时,每到立秋,外婆的老砂锅就会咕嘟作响,那口用了几十年的砂锅,边缘磕碰出缺口,锅底黑亮有包浆,但她始终钟情于它。外婆常说:“孩子,这肉啊,得吃对,吃不对便是糟蹋身子;吃对了,那可是给家里聚拢福气!”她提到的“三肉不上桌,福气不进门”,指的就是不能盲目食用一些不适合立秋时节的食物。那些一味追求“贴秋膘”而猛食羊肉、狗肉的人,属于“燥补”,容易鼻头冒火、口舌生疮;而盲目追求“轻盈”只食草叶的人,则是“虚耗”,秋风一吹就会手脚冰凉,冬日更难熬。所以,立秋时节要避免过度食用这类食物,选择更温和、适宜的肉类。

立秋三肉,温补不燥有讲究

仔姜鸭:温阳驱寒,暖身之选

立秋之后,晨昏的风中有了丝丝凉意,此时仔姜鸭就是绝佳的“暖身肉馔”。母亲常说:“夏食姜赛人参,秋食仔姜暖全身。”仔姜不像老姜那样辛辣刺鼻,它带着清新的微辣与甘甜,嫩生生的,充满生命力。用它来炖鸭肉,堪称天作之合。鸭肉投入热锅,“滋啦”一声,油脂溢出,独特的鸭肉香气瞬间弥漫厨房。接着,嫩姜片入锅,清新微辣的姜香与鸭肉浓郁的香气交织在一起,让人垂涎欲滴。

从中医角度看,鸭肉“滋阴补虚”,仔姜“温阳散寒”,二者搭配既能滋养气血,又不会引发燥热。食后全身暖意融融,能驱散空调房的寒气。仔姜鸭的做法也很简单,将鸭肉斩块冷水下锅,加入姜片与料酒,煮沸撇去浮沫后捞出冲洗;仔姜洗净切片,青椒切块。热锅冷油爆香姜片,倒入鸭肉大火翻炒至表面微黄,加入生抽炒出酱香,再放入仔姜片翻炒一分钟。接着注入热水没过鸭肉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40分钟至鸭肉酥烂,加入青椒块再炖10分钟,最后转大火收汁。选购鸭肉时,追求醇厚风味可选老鸭,求速熟则选嫩鸭;仔姜要选带有红色嫩芽的,更鲜嫩。担心鸭肉腥味可多炒片刻逼出鸭油,炖煮时不必过早放盐。

避风塘炒虾:富含蛋白,鲜脆开胃

立秋后,味蕾变得挑剔,既渴望鲜味又顾虑海鲜的寒凉,避风塘炒虾就是“鲜脆不燥”的好选择。此时的虾肉质肥美,膏满黄足,富含蛋白质。避风塘炒法让虾身裹上金黄酥香的蒜蓉面包糠,轻咬一口,外皮酥脆,虾肉弹嫩鲜甜,蒜香与虾鲜在口中迸发。

中医认为虾“补肾壮阳”,性味温和,不寒不燥。搭配炸至金黄的大蒜,既能补充蛋白质,又能温暖脾胃。秋日食用,口齿生津,不感干燥,比螃蟹更温和,家中老幼皆可享用,还能补钙强健筋骨。制作时,将大虾剪去虾须虾脚,沿虾背剪开挑出虾线,用料酒和盐腌制;大蒜一半剁成蒜末炸至金黄,另一半留作生蒜,小米辣切圈。热锅冷油先炸蒜末和面包糠,再爆香生蒜和小米辣,倒入腌制好的大虾快速翻炒至变色卷曲,倒入炸好的金蒜面包糠,撒盐翻炒均匀,最后撒上葱花。选购大虾要选外壳晶亮、活力十足的,面包糠不要炸得过久。

红烧猪蹄:滋补胶原,暖身益体

立秋后,身体需要“实在”的肉食来温暖脾胃,红烧猪蹄就是“滋补胶原,暖身益体”的佳品。猪蹄中蕴含的胶原蛋白是实实在在的营养。将猪蹄炖至酥烂脱骨,肉皮泛着红亮光泽,骨肉分离,肉皮软糯弹牙,酱香浓郁,连骨缝都渗着香气。

中医认为猪蹄“补气血、润肌肤”,秋日食用能温暖脾胃,缓解秋燥导致的皮肤干燥和手脚冰凉。红烧猪蹄酱香浓郁,不油不腻,家中老幼都爱吃。烹饪时,将猪蹄块冷水下锅,加入姜片、料酒,煮沸撇去浮沫后冲洗;热锅冷油炒冰糖至焦糖色,倒入猪蹄翻炒上色,加入姜片、葱段、生抽、老抽炒出酱香。注入热水没过猪蹄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.5小时(可用高压锅上汽后压制30分钟),至猪蹄能用筷子轻松穿透,最后转大火收汁10分钟。选购猪蹄以前蹄为佳,焯水时料酒和姜片能去除腥味,担心油腻可剔除肥油,炖好后冷藏撇去油脂口感更清爽。

这三道肉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“健康密码”,蕴含着“温补不燥”的养生智慧。它们能让家中老人吃得满足,年轻人吃得畅快,掌勺人也轻松。当全家人围坐在一起,品尝着这些美味,暖意从胃部直抵心间,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福气。秋日已至,赶紧为家人安排上这些美食吧!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