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理想汽车与乘龙卡车的一场碰撞测试,本想展示车辆安全实力,却意外引发了一场法律纠纷,将汽车行业安全测试的透明度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。
7月29日晚,理想i8上市发布会上,一段理想i8与乘龙重卡正面高速碰撞的视频火爆网络。视频中,巨大冲击力让乘龙卡车四轮腾空,驾驶室和车厢分离,场面十分震撼。理想官方宣称,这是按照普通公路事故真实情景,特意挑选极具挑战性的对撞场景,以此验证新车安全性。发布会现场掌声雷动,网友们的焦点都集中在理想i8强大的抗打击能力上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几乎在视频走红第二天,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就发表声明,强烈反对此次测试。东风柳汽认为,理想汽车自定义测试场景,且参数不透明,实际测试场合与大众认知差异大。更让他们不满的是,作为测试道具的乘龙卡车,在全国范围内被当成了“不经撞”的反面案例,品牌声誉受到严重损害。随后,东风柳汽连发品牌宣传海报,暗戳戳回应舆论。8月4日,东风柳汽正式将理想汽车告上法庭,索要品牌和名誉损失,目前法院已立案。
面对东风柳汽的指控,理想汽车迅速做出回应。8月3日,理想连夜发表声明澄清,表示测试本意仅为验证自家车辆安全,绝无贬损他人之意。选用乘龙二手重卡是为了还原现实公路对撞情况,并非针对某品牌,也没有引导“质量高低”的含义。理想还强调,自家车辆A、B、C柱毫发无损,9个气囊全开,电池包状态稳定,安全配置完备。甚至顺带夸赞了乘龙卡车本身的品质。中国汽研也发表声明,称这只是一场针对理想i8的专项测试,购买二手重卡是按质量标准行事,不针对任何品牌,也不存在行业“黑锅”,并表示将追究网络过度解读和恶意中伤的法律责任。
尽管车企和机构都做出了回应,但公众的疑问和吐槽并未停止。很多原本对理想i8“钢铁侠”属性津津乐道的网友,发现测试细节存在诸多未公开之处,如双方车辆有无改装、碰撞速度和场景设置是否真实还原等。这些专业问题让普通消费者难以判断,情绪在社交网络上迅速发酵。有人调侃,如果双方直播复测,测试公信力将彻底丧失,整个汽车圈都难以置身事外。
事实上,理想与乘龙的这场“碰撞纠纷”并非个例。类似疑案在汽车行业不断重演。2025年7月底,比亚迪新发布的电动车在碰撞测试后遭到业内人士集体质疑;8月初,领克Z20获得EuroNCAP全中国品牌第一,却因“轻量化”与“结构安全”的取舍问题面临新一轮舆论争议。这些案例都反映出,当安全测试缺乏透明度,公众就难以相信测试结果的真实性。
国家对于新能源车安全的监管和年检日益严格。今年3月颁布的新规,将动力电池包温度监控纳入强制年检。数据显示,去年因电池健康度不过关被要求更换动力电池的新能源车占比达12.6%。这既体现了消费者对安全性的渴望,也给车企带来了压力。一些车企为了展示车辆安全性能,进行极限碰撞测试,但如果将其他品牌牵连进来,可能会赢得噱头,却输掉长远信誉。
类似的争议并非中国独有。2023年,特斯拉Model Y在美国IIHS小重叠碰撞测试中因A柱断裂评级垫底,全球召回整改后才重获认可;2024年,奇瑞星纪元ES进行业界首次“120码三车夹击”测试,虽数据漂亮,但因使用模拟台车而非实车,真实性受到大量质疑。这些案例都表明,安全测试最怕“表演感”、一面之词和场景定制,缺乏权威、公开、公正的测试,行业舆论就难以平息。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7月发布新规倡议,提出企业客户端测试必须结合“第三方盲测”,公布视频时同步公开设备型号、环境参数和车辆原始状态,避免营销灰色地带。懂车帝数据显示,国内市售车型在高强度卡车对撞时,只有少数几款能真正合格,大部分车企不敢将所有数据公开。
理想与乘龙的这场纷争,为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。安全测试本是为安全加分、为消费者负责,但如果变成“秀场”,就可能引发信任危机。车企和第三方机构在推动新车安全标准时,应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和公开节奏,让消费者真正看到测试的全貌。未来,或许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车辆所有测试场景的“慢镜头回放”和第三方测评报告,那时,公众才能真正了解车辆的真实性能,行业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。这或许才是理想与乘龙碰撞之后,所有品牌真正该守住的底线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