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开州“混搭王”大混蒸,馋哭食客

巨型蒸笼,香气四溢引期待

“老板,你这蒸笼怕不是给巨人用的吧?”小李站在店门口,眼睛瞪得如同铜铃一般。眼前这个直径将近一米的巨型蒸笼正“呼呼”地冒着腾腾热气,那浓郁的香味儿如同调皮的小精灵,直往人的鼻子里钻,瞬间勾得他肚子“咕咕”直叫。

当蒸笼盖子被掀开的那一刻,眼前的景象让人惊叹不已。羊肉、排骨、肥肠、土豆、红薯、南瓜等食材层层叠叠地堆得老高。油汪汪的肥肠在蒸汽里颤颤巍巍地抖动着,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味;排骨上的肉汁正缓缓地往下滴,滴落在蒸笼底部,溅起小小的油花;红薯已经被蒸得软烂,甜香与肉香混合在一起,一股脑儿地往外窜。老板娘动作麻利地抄起大铁勺,往碗里一扣,热情地说道:“小伙子,尝尝咱们开州的‘混搭王’!”

大混蒸的起源与特色

这大混蒸可不是一般的蒸菜。早年间,开州人吃的是小蒸笼,当地人管那叫“格格”。后来,临江镇几个嘴馋的师傅聚在一起琢磨:既然小蒸笼吃着不过瘾,那干脆整个大的!这一尝试可不得了,羊肉的鲜美、肥肠的软糯、红薯的香甜,全在一个蒸笼里相互交融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竟然整出了新花样。

说起这大混蒸的来历,还得追溯到“湖广填四川”的时候。那时候,各地来的移民带来了五花八门的吃法,与本地的做法相互融合,经过不断地琢磨和改进,就捣鼓出了这么个混搭美味。民国时期,开州人请客,桌上就这一道菜,肉、菜、主食全齐活了,既体面又实惠。老辈人常说:“临江请客一大怪,桌上只上一道菜”,说的就是这大混蒸。

独特吃法,尽显美味

吃这大混蒸可是有讲究的。老食客们都是行家,排骨得蘸辣椒面,那香辣的味道能瞬间打开味蕾;肥肠要配蒜泥,蒜香与肥肠的醇厚味道相得益彰;羊肉裹着花椒最够味,花椒的麻香让羊肉的鲜美更上一层楼。那蒸得软烂的土豆吸饱了肉汁,往米饭上一拌,简直是人间美味,连神仙来了都不换。店里常来的王大爷一边往碗里扒拉肥肠,一边念叨:“这肥肠就得这个火候,软而不烂,嚼着还有劲儿,配上蒜泥,绝了!”

蒸笼旁的烟火气

蒸笼边上总是围满了人。有慕名而来的游客,他们举着手机,不停地拍照留念,想要记录下这独特的美食;有附近的街坊,他们熟门熟路地自己拿碗盛饭,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自在;还有放学回来的学生娃,把书包往边上一扔,就嚷嚷着要吃蒸红薯。老板娘忙得脚不沾地,但嘴里还不忘招呼:“慢点儿吃,管够!”

最绝的是那蒸笼底下的汤汁。各种食材的精华都浓缩在这汤汁里,舀一勺浇在米饭上,那浓郁的香味能把人香得晕头转向。有个外地来的小伙子连吃了三碗饭,抹着嘴说:“早晓得开州有这么好吃的,我还排啥子火锅队哟!”

背后的智慧与传承

这大混蒸看着粗犷,里头可藏着开州人的智慧。它既省柴火又省碗筷,一笼端上来,荤的、素的都有了。移民带来的蒸技,本地人加的辣子,混在一起就成了独一无二的味道。就像开州人自己说的:“啥子都能蒸,蒸啥都好吃!”

如今,这大混蒸已经成了开州的活招牌。不少外地人专门开车来就为尝这一口,吃完还得打包带走。店里的老师傅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准备,新鲜的羊肉要精心腌制,肥肠得反复搓洗,红薯和南瓜都得挑最甜的。他说:“做这个急不得,火候差一点儿都不是那个味儿。”

蒸笼一开,香味能飘半条街。街坊邻居不用看表,闻着味儿就知道该吃饭了。有个住在三楼的大妈说,她家阳台正对着店门口,每天闻着这香味,家里做饭都省了不少调料。

这大混蒸最神奇的地方在于,明明是一锅乱炖的架势,吃起来却各有各的味道。羊肉还是羊肉的鲜,肥肠还是肥肠的香,红薯甜滋滋的,一点儿没串味。老师傅笑着说:“这就是火候的功夫了,看着简单,没个十年八年的经验还真拿捏不准。”

店里墙上挂着的老照片,记录着这些年大混蒸的变化。从最早的小煤炉到现在的大蒸柜,从粗瓷碗到不锈钢餐具,唯一没变的就是那口味道。老板娘说,她嫁过来的时候就跟公公学做这个,现在女儿也开始上手了。“这手艺得传下去,可不能断了根儿。”

蒸笼边上总是热热闹闹的。有人讨论哪家的肥肠处理得最干净,有人争论排骨是蘸辣椒面还是花椒面更好吃,还有人在研究怎么能在家复制这个味道。老板娘听了直乐:“别费那个劲儿啦,想吃就来店里,保证每次都是一个味儿!”

天色渐晚,蒸笼里的菜见了底,老板娘开始收拾家伙什儿。最后一拨客人依依不舍地放下碗筷,有个大叔还特意拐回来嘱咐:“明天给我留份肥肠啊,我带老伴儿来尝尝!”路灯亮起来的时候,店里的蒸笼已经洗刷干净,就等着明天再来一轮人间烟火。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