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清晨集市:时令鲜味的诱惑
清晨五点,葑门横街还被雾气笼罩着,李阿姨的摊位前就已排起了长队。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戴着铜指甲,动作娴熟地抓起一颗鸡头米,轻轻一掰,“咔”的一声,外壳裂开,露出如珍珠般圆润的米粒。“今早刚从塘里捞的,可新鲜啦!”李阿姨一边忙着,一边热情地招呼着,她手上的动作快得让人目不暇接。
旁边的大爷尝了尝,不住地点头:“这手工剥的就是不一样,机器剥的太粗糙了!”说着,他掏出六块钱,“给我称半斤,我老伴儿就爱吃这个。”李阿姨迅速地装袋,米粒一颗颗滚进塑料袋,发出沙沙的声响。这鸡头米,学名芡实,因其外形酷似鸡头而得名。苏州人食用鸡头米的历史已有五百多年,“夏吃莲,秋吃芡”,讲究的就是遵循时令品尝美味。
横街的另一头,王叔的摊位前同样热闹非凡。“南塘玫瑰种,一百二一斤!”王叔扯着洪亮的嗓门,手里举着一颗剥好的米粒,“看看这成色,甜得就像蜜一样!”有个年轻人有些疑惑地撇撇嘴:“这也太贵了吧?”王叔瞪大了眼睛:“你尝尝看!一颗可顶十颗普通货!”说着,便往年轻人手里塞了一粒。年轻人嚼了两下,眼睛瞬间亮了起来:“哎呀,真的太香了!”
手工之美:传统技艺的魅力
李阿姨这边也没闲着,她的铜指甲上下翻飞。有个老主顾打趣道:“李姐,你这手艺几十年都没变过啊!”李阿姨笑着摇摇头说:“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图便宜,去买机器剥的。那机器剥得是快,可米都碎成渣了,哪还有嚼劲呢?”说着,她又剥开一颗,米粒完整得都能照出人影来。
谈到鸡头米的吃法,那可真是多种多样。最简单的就是煮糖水,水开后把米放进去,等米浮起来就熟了,再加点冰糖和糖桂花,那香甜的味道能让人忍不住把舌头都吞下去。懂行的人还会做鸡头米炒虾仁,用现剥的虾和现剥的米一起炒,那鲜味能飘出老远。有个小姑娘站在摊前发愁:“阿姨,我第一次买,怕煮不好。”李阿姨笑着说:“别担心,就跟煮汤圆一样,浮起来就能吃,肯定没问题!”
时代变迁:售卖方式的转变
太阳渐渐升高,横街上的叫卖声此起彼伏。刘婶的摊位前围着一群来自上海的游客,她正用带着吴侬软语腔调的普通话介绍:“这个要放在冰箱里,最多只能存三天哦。”有个阿姨拿出手机问:“能微信付款吗?”刘婶麻利地亮出二维码:“扫这儿就行,可方便啦!”想想二十年前,上海人都是拿着搪瓷碗来买鸡头米,现在只需动动手指就能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,这变化可真是太大了。
王叔那边已经卖出去二十多斤鸡头米了,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说:“这玫瑰种太抢手了,再晚点来可就没啦。”有个老顾客打趣他:“老王,你这米是不是加了什么特别的料啊?咋越吃越上瘾呢?”王叔哈哈大笑:“那当然!我这米啊,比奶茶还让人上头!”
日暮收摊:季节限定的眷恋
日头渐渐西斜,摊主们开始收拾摊位。李阿姨数了数今天的收入,满意地点了点头。她揉了揉发酸的手腕,看着最后几个匆匆赶来的顾客,又坐回了小板凳上。“再来最后一波!”她吆喝着,铜指甲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着温暖的光。鸡头米的季节只有个把月,可苏州人对它的惦记,却远远超过了这个时间。这小小的鸡头米,承载着苏州人的时令记忆和对传统美味的执着追求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