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国漫 “天花板”?很抱歉,《凡人修仙传》一开年就辜负了 “三亿 S+” 巨制的名头,引发观众集体吐槽。
有人说 2025 年最具魔幻色彩的剧集,不在屏幕里,而是正在上演的 “国漫真人剧翻车记”。被央视黄金档力推、号称 “国漫天花板” 的《凡人修仙传》,开播才三天就成了热搜常客,只不过满是吐槽之声。三亿的巨额投资仿佛一场大梦,热搜只留下尴尬的余温,观众满脑子都是疑问:这到底是在拍仙侠剧,还是一场行业恶搞?
回顾中国电视剧市场的 “繁荣” 景象,这一幕就像春节包饺子,明明投入了优质的面粉和馅料,结果一锅煮出来全成了死面团。国漫 S + 级大 IP、流量明星、顶级特效,一个都没落下,放在以前,这绝对是妥妥的收视爆款。可如今的观众早已不是 “容易糊弄的新手”,套路用老了,该翻车的还是会翻车。剧集拍得再花哨,也不如老百姓在手机上看十分钟的剪辑版来得实在。有网友调侃,拍成这样,直接当 PPT 剧看得了。
一往无前的资本加上端着架子的流量明星,已经跟不上观众口味的变化。
《凡人修仙传》可以说是把国产影视圈的问题全都暴露在了公众面前。
巨额投入并不等同于能打造出经典之作。花费三亿打造场景、还原特效,就能让原著的铁杆粉丝叫好吗?显然不行。特效的钱花出去了,宫灯璀璨,人影晃动,但剧情却像喝了假酒一样混乱。制作组似乎琢磨透了一点:观众能接受修仙飞天、不食人间烟火的设定,却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演员一个表情演完整部剧。从韩立的毛头乡下小子成长为大能修士,全靠妆容的浓淡来区分?这要是能激励巴尔扎克重写《高老头》,那可真是个奇迹。
杨洋的表演更是达到了 “铁打蜡像” 的级别。虽然他青春阳光、身材挺拔,但那种 “军姿式” 的僵硬表情,成了最大的槽点。演成这样,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,就连爬过的蚂蚁都要伸头看看 “兄弟,你还活着吗?”
观众嘴上吐槽,却在不断深究,幽默的言辞背后是冷静的思考。
“都 2025 年了,不会还有人觉得流量明星是万能的保险箱吧?”
“编剧真的是全靠 AI 改字换词吗?谁能告诉我台词为什么这么中二?”
“这些流量明星的数据是靠群管拉来的吗?”
看似热热闹闹地请来大明星,结果拍出来的剧就像年夜饭烧成了清汤寡水,淡得连亲妈都认不出来。
更不得不说的是,行业的体制问题更加顽固。平台迷信数据,资本迷信流量。去年《神隐》用同样的方法刷到 29 亿播放量,资本就以为批量复制就能赚到下一个 29 亿。殊不知市场风向就像熬鸡汤,观众的口味已经变酸了。同期的《大江大河 3》凭借扎实的剧本和群像演绎,硬是收获了良好的口碑。观众不是只看表面数据的人,千篇一律的工业糖精,只能让人自己腻着。
剧场里演员在表演,后台里资本在悠闲地烹茶。
说好听点,《凡人修仙传》的制作团队是真的把 “仙侠流水线” 发展到了极致。编剧组五人轮流改稿,最终的台词却还不如 AI 生成的有逻辑,说白了还是缺少点人情味。在这场迷信流量的工业大潮中,剧本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。听说制片方愿意花两千万请顶流明星,却舍不得花一百万请好编剧,怪不得韩立的成长只能从妆容的浓淡变化来体现,人物的内核全靠观众自行脑补。
有网友看完后表示:“这么大的 IP,拍成 PPT 剧实在是离谱。” 这就像你花巨资买了份神户牛肉,结果饭馆的师傅直接生吃,没什么味道不说,还招来了食品药监部门的检查。动画版的韩立是那种足智多谋的少年成长形象,而剧版的韩立成了板着脸的美男子,打坐的动作堪比洗发水广告的拍摄现场。有人说冯宝宝(《异人之下》女主)的人设是 “面瘫”,但人家的情感表演至少贴合角色。杨洋这次的表演,估计会被看作活体蜡像艺术品。
资本搭建起派对舞台,套路化的经营被迅速 “秒杀”。
往年那套方法确实管用。流量明星 + 爆款 IP + 全网导流,只要铺天盖地地放出预告,粉丝经济就能转化成播放神话。前两年,平台的逻辑是 “你们喜不喜欢无所谓,只要有‘大数据’,我就能圈到钱。” 观众忍了两年,也真的忍了下来。
可如今风向突变。今年的观众早已练就了 “铁打的快进键”,短视频时代人人都是精剪高手。新剧一出来,大家先上 B 站、微博,抽取精华片段自己品味,平台还没反应过来,群众 “吃瓜” 的速度早已甩了它一条街。
优酷为了冲收视,强行压缩剧集,把原来的 60 集砍到 40 集,剧情跳转得连亲妈看了都得懵圈。央视刚播出就给剧组退货,平台急得连夜撤下首页推荐。这钱烧得,还不如省下点特效费,开十天剧本围读会,或许还能拍出点门道来。
在虚假的辉煌之下,隐藏着深层的危机,表面的 “工业化” 不过是泡沫。
大家都明白,这锅沸腾的 “修仙烩菜”,最关键的问题在锅底。国产剧这些年最迷信 “数据为王”。剧组拍剧不是想着怎么把故事拍好、把角色塑造好,而是盯着 “播放量能不能创新高”,一边追热点一边乱改剧情。结果常常拍成 “外表华丽、内里空洞” 的 PPT 流水线产品。
可别以为观众只追求看得爽。如今的短视频、弹幕里,大家都在疯狂回溯剧情发展,分析每个角色的成长轨迹。去年还有人觉得《斗破苍穹》《武动乾坤》能用 “高颜值” 蹭数据,今年就连宅男都懒得 “舔屏” 了。00 后反而成了最讲究剧本原汁原味的一代,他们比谁都精明。连编剧都比不上的剧集,观众才不会再惯着。
演员转型也要看方法,别老想着 “逆天改命”。
其实杨洋这次是动了真心的,本想着凭借这个大 IP 成功转型实力派,结果却被网友全网调侃,微博热搜上 “杨洋军姿式修仙”“洗发水广告级打坐” 等话题层出不穷…… 这一晚,整个团队都在默默承受着批评,估计肠子都悔青了,也挡不住流量带来的反噬。
其他演员转型都下了很大的功夫。比如秦昊拍《漫长的季节》,直接增肥 20 斤,连自己的老婆看了都嫌弃,但观众却纷纷夸赞 “演技真好!” 偶像这样转型才靠得住。不像有些人,拿到大 IP 的剧本,却演得像冷冻了一样。再看王家卫的《繁花》,打磨了三年才出炉,好剧哪有速成的道理?
今年的观众不只是 “挑毛病”,而是在挑选真正有诚意的作品。
最可笑的还是《凡人修仙传》的拍摄周期 —— 从开机到播出,不到八个月,修仙都没这么快。资本连 “压缩时间、删减剧情” 的魄力都敢展现,怪不得网友说修士渡劫都要被雷劈死,这剧情节奏比风暴还快。
流量时代已经变了,谁还敢相信数据是万能的?真以为观众瞎吗?《诡秘之主》启用素人演员实现逆袭,《大江大河 3》凭借剧本杀出重围,这一幕幕都是对资本盲目投入的响亮耳光。
行业该醒悟了,是时候用演员的演技、优秀的编剧、扎实的剧本来说话了。资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,观众不缺华丽的外壳,缺的是真诚、耐心和一点点匠心与初心。
说好的是 “凡人逆天改命”?结果只有广告位实现了改命。
照目前的情况来看,平台大佬们反应也快,不满意就立马撤下首页推荐,《凡人修仙传》成了今年国产剧最大的 “笑柄”。如果三亿投资只换来观众的一片差评,这买卖换谁做都得亏得鼻青脸肿。行业的病根不除掉,天天炒作流量、数据,最终只会反噬自己。
杨洋团队现在估计肠子都悔成毛线团了,本以为借助大 IP 能强势转型,结果自己成了全网的冷笑话主角。奉劝那些还做着 “逆天改命、躺着赚票房” 美梦的资本,再不醒悟,说不定明年就轮到你们家的项目荣登 “年度滑铁卢” 榜单了。
你真的会被特效和流量明星吸引去追剧吗?现在这种 “PPT 剧” 还值得鼓掌吗?
是该为工业化造梦点赞,还是为它的流水线崩盘鼓掌?你怎么看 —— 是觉得观众太苛刻,还是资本活该被反噬?评论区快来聊聊,你更信赖爆款流量,还是扎实的剧本和演员的演技?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