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医院看病时,医生常常会叮嘱一句 “要忌辛辣”,如果这时简单地把辛辣等同于辣椒,可能会对病情恢复造成不少阻碍。
医生口中的 “辛辣”,到底包含哪些食物呢?
《生命时报》特意采访了专家,为我们详细解答辛辣具体指什么,以及如何科学地忌口。
受访专家:
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 高键
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 高海蓉
到底什么是辛辣食物
辛辣并非仅仅指 “辣味”,它涵盖了所有具有刺激性气味或味道的食物,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类。
辣椒及其制品
辣椒是典型的辛辣食物,其辛辣味主要来自辣椒素。无论是新鲜的辣椒,还是干辣椒、辣椒酱、辣椒油等相关制品,都具有强烈的刺激性。
蔬菜类
葱、姜、蒜、洋葱、韭菜等蔬菜,经常被用作调味品或配菜,它们的辛辣味分别来自大蒜素(蒜)、姜辣素(姜)、有机硫化物(葱、洋葱、韭菜)等,这些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。
刺激性调味料
胡椒、花椒、芥末、咖喱(通常含有辣椒和多种香料)、肉桂、八角、桂皮等都属于此类。
严格来说,辣并非一种味道,而是辣椒素等物质刺激人体特殊受体后产生的灼热痛觉。这种痛会促使身体分泌大量内啡肽来抵制,而内啡肽能让人感到轻松兴奋,体内的压力也会随之释放。所以,喜欢吃辣的人其实是在追求从短暂痛苦中获得的快感。
为什么生病要忌辛辣
生病时,身体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,辛辣食物的强烈刺激性可能会带来多种不利影响。
加重胃肠负担
辛辣食物会刺激胃肠黏膜,加快胃肠蠕动,容易引起胃痛、胃胀、腹泻等不适症状。
引起炎症反应
辛辣食物会加重局部的红、肿、热、痛等炎症反应,对于皮肤炎症(如严重痘痘、湿疹急性期)、口腔溃疡、痔疮发作期等情况尤为不利。
干扰药物疗效
服用某些中药时,吃辛辣食物可能会抵消药效。而服用某些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(如抗生素、非甾体抗炎药)时,再吃辛辣食物可能会加重胃部不适,甚至诱发溃疡。
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忌食辛辣食物,但以下人群需要特别注意控制摄入量。
- 胃肠道疾病患者:如胃炎、胃溃疡、肠易激综合征、炎症性肠病、慢性肝炎等疾病患者,在疾病活动期应严格避免食用辛辣食物。
- 呼吸道疾病患者:如慢性咽喉炎、扁桃体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等疾病患者,吃辛辣食物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、咳痰、咽喉不适、气喘等症状。
- 皮肤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:如痤疮、湿疹、脂溢性皮炎、红斑狼疮等疾病患者,吃辛辣食物可能会加重皮肤瘙痒、脸红、刺痛、灼烧感等症状。
- 服用特定药物者:使用抗生素、抗凝药、中药等药物时,需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和医嘱。
- 儿童:消化功能相对较弱,生病期间尤其应避免辛辣刺激。
- 老年人:消化吸收能力下降,过度辛辣容易引起胃肠不适,影响营养吸收,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酌情控制。
- 孕妇:孕早期孕吐反应明显时,辛辣食物容易加重恶心呕吐、胃灼热(烧心)、便秘等不适。孕期整体饮食应均衡,根据个体耐受度调整,并非所有孕妇都需要忌辛辣,但感觉不适时应减少或避免。
科学 “忌口” 的 4 个方法
研究表明,一些辛辣成分(如辣椒素、大蒜素、姜辣素、有机硫化物)具有抗菌、抗炎、抗氧化等健康益处。
科学忌口并不等于完全杜绝风味,关键在于 “适度” 和 “个体化”。
- 明确自身状况:了解自己是否有需要忌辛辣的疾病、是否处于特殊时期(如疾病急性期、术后恢复期)、是否在服用相关药物。
- 巧用烹饪方式:在烹饪过程中,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减少食物的辛辣程度。比如烹饪辣椒时去掉籽,能降低其辛辣度;将葱、姜、蒜等适量作为调料,而不是大量生吃。选择适宜的烹调方式,如蒸、煮、烩、炖等,逐渐减少对浓烈调味的依赖。
- 控制食用量和频率:即使是健康人群,也不宜过量、频繁地食用辛辣食物。研究发现,大量摄入辛辣食物与食管癌、胃癌、胆囊癌的发生相关。
- 保证核心营养摄入:对于生病的人来说,要保证蛋、奶、瘦肉、鱼虾、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,选择面条、粥等易消化的主食,适量摄入健康油脂(橄榄油、葵花籽油等),并适当吃些蔬果,有利于身体恢复。
总之,每个人对辛辣食物的耐受阈值存在差异,有人吃一点就难受,有人则无辣不欢。大家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调整,确保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,也能维护身体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