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近 80 人的巨型恐龙方阵在常州奥体中心嘶吼奔腾,当仿真恐龙在绿茵场边震撼亮相,这座城市用一场别出心裁的中场秀,再次将 “恐龙” 标签推向舆论中心。令人惊讶的是,这座以恐龙文化闻名全国的城市,至今未出土过一块恐龙化石。从工业之城到 “恐龙王国”,常州如何上演了这场堪称教科书级的文旅逆袭?答案藏在三十年的创新探索与文化融合之中。
借势而起:从银幕热潮到文旅契机
上世纪 90 年代的常州,虽坐拥沪宁线的交通优势,却因缺乏自然景观与历史古迹,在旅游市场中默默无闻。转机出现在 1993 年,斯皮尔伯格执导的《侏罗纪公园》以 9 亿美元票房席卷全球,恐龙这一远古生物瞬间成为流行文化顶流。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的常州,在 1996 年迎来关键机遇 —— 原国家地矿部计划建设地质主题展示空间,常州凭借积极争取,成功将中国地质博物馆分馆项目收入囊中。
然而,常州的野心不止于一座传统博物馆。1997 年恐龙馆破土动工之际,恰逢《侏罗纪公园 2》热映,这让决策者们意识到:唯有打破常规,将科普教育与娱乐体验深度融合,才能在文旅市场站稳脚跟。于是,中华恐龙园的蓝图应运而生,这座将恐龙文化与现代游乐结合的主题乐园,在 2000 年正式开园。次年《侏罗纪公园 3》的上映,虽口碑欠佳,却意外为中华恐龙园带来流量加持,开园首年便吸引超百万游客,助力常州摘得 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 称号。
迭代升级:从单一景区到产业帝国
首战告捷的常州并未止步。以中华恐龙园为核心,侏罗纪水世界、恐龙人俱乐部、恐龙谷温泉等衍生项目相继落地,2010 年环球恐龙城成功跻身国家 5A 级景区。但常州深知,缺乏自主 IP 的主题公园终将失去竞争力。2007 年,“恐龙宝贝” IP 计划启动,原创卡通形象通过央视动画、衍生商品、实景体验等形式,构建起完整产业链。恐龙元素开始渗透城市肌理:恐龙主题公交穿梭街头,恐龙造型文创产品琳琅满目,“恐龙” 从游乐符号演变为生活日常。
为突破主题公园发展瓶颈,常州首创 “模块理论”。以恐龙文化为内核,开发大、中、小不同规模的文旅产品:从占地广阔的都市度假区,到嵌入城市综合体的 “恐龙人探索营地”,再到社区级的 “恐龙魔盒” 家庭娱乐中心。凭借这一模式,常州恐龙文旅品牌迅速辐射全国,在十余个省份落地生根。
古今交融:千年龙城的文化新生
事实上,常州与 “龙” 的渊源远比想象中深厚。6500 年前三星村出土的龙形骨器,5500 年前青城墩遗址的龙首纹玉饰,奠定了江南龙文化源头的地位。南北朝时期,常州作为齐梁王朝的 “龙兴之地”,更赋予 “龙城” 之名深厚的历史底蕴。当现代恐龙 IP 与千年龙城文化相遇,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就此发生:恐龙主题防灾体验馆成为安全教育新课堂,恐龙研学项目让科普充满趣味,城市公共空间中恐龙元素无处不在,古老龙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。
如今,常州早已超越传统文旅范畴。在新能源领域,这座城市正锻造着新的发展 “龙骨”: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全国第一,全球前十企业中有四家在此布局;新能源整车产量占全省七成,光伏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。从 “无中生有” 打造恐龙文旅奇迹,到 “顺势而为” 崛起为新能源之都,常州用创新证明:资源禀赋并非发展的决定性因素,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,才是城市蝶变的核心密码。
2 亿年前,恐龙未曾踏足这片土地;2 亿年后,常州以 “龙城有龙,其名创新” 的气魄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传奇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