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站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落地窗前,望着远处塔吊林立的建设场景,出租车司机老张不禁感叹:“三年前这儿还只是简阳的一片农田,如今早已旧貌换新颜。” 这番感慨,恰似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浪潮的生动注脚 —— 在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的双重驱动下,四川 128 个县市正经历着不同的发展轨迹,有的借势崛起,有的另辟蹊径,共同勾勒出一幅多彩的发展画卷。
空间差异:划定发展的不同赛道
翻开《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(2021 – 2035 年)》,一组数据令人瞩目。简阳市(含成都东部新区)城镇开发边界达 241.8 平方公里,规模堪比 340 个标准足球场;而甘孜州得荣县仅 1.08 平方公里,面积尚不及一个中型社区。这种悬殊差距,如同为各县市发展空间设定了不同 “天花板”。
省发改委县域经济处工作人员形象比喻:“这就好比分发绘画纸张,有的县市拿到整张宣纸,有的仅获便签纸,关键在于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创作出精彩作品。” 从地域分布来看,获批开发面积超 100 平方公里的简阳、仁寿、金堂、广汉等四个县市,均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区,凭借优越地理位置,尽享发展先机。
发展模式:“大块头” 与 “小个头” 的智慧
拥有广阔开发空间的简阳,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新挑战。简城街道餐馆老板王大姐坦言:“去年周边新开三家商场,客流量增多,但租金也上涨三成。” 这种发展中的甜蜜负担,印证了专家观点:开发空间大的县市需警惕盲目扩张,应着力提升单位面积产出效益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反观开发空间不足 10 平方公里的 40 个县市,却走出特色发展之路。阿坝州九寨沟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,通过 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,去年游客接待量实现翻倍增长。这些 “小个头” 县市凭借独特资源,在有限空间内做足文章,展现出强大发展韧性。
产业选择:因地制宜的特色布局
在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版图中,各县市依据自身优势,明确发展定位,形成多元产业格局。安岳县虽开发空间排名不靠前,却凭借柠檬产业脱颖而出,去年农产品电商网销额突破 10 亿元,成为 “农业强县” 典范;江油市依托雄厚工业基础,聚焦高端装备制造,50 平方公里开发空间充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;都江堰市作为 “旅游名县”,积极探索 “景区 + 城区” 融合发展模式,80 平方公里开发空间为其提供实施保障。
交通影响:机遇与挑战并存
成自宜高铁建设正如火如荼,工程师老陈表示:“这条高铁开通后,沿线县市发展格局或将重塑。” 随着 “轨道上的四川” 建设加速,部分县市区位劣势得以改善,迎来新发展机遇。但规划专家也提醒,交通改善是把双刃剑,若无法配套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提升,可能加剧人口外流。
站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俯瞰,成都平原上的县市星罗棋布。省自然资源厅规划图中,各县市发展空间清晰标注,但未来发展潜力,最终取决于各地在规划指引下的创新实践与实干奋斗。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言:“规划给出发展蓝图,而书写精彩篇章,还需靠我们自己。” 四川 128 个县市在发展赛道上各展所长,未来谁能脱颖而出,值得期待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