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每当回忆起小时候乡下的烟火气,我的思绪就会飘回到那个充满温暖的小院子。每天傍晚,夕阳将天空染成暖黄色,仿佛给天空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布。奶奶总喜欢在院子里的老灶台边忙碌着,那场景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。
奶奶一边择着筐子里的菌子,一边念叨着:“这杏鲍菇,看着像肉,吃着还带点荤香。”那时的我,还不懂什么是美味,只记得奶奶炒的杏鲍菇,油亮亮的,煎得微焦的边角带着焦香,配上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,我能就着它扒拉两大碗都不带喘气。那味道,巴适得很,吃得我嘴里直冒油,只觉得这菜好吃得不得了,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。
如今,我在城市里为生活拼搏,偶尔自己做这道菜时,乡下的烟火味便会涌上心头,仿佛奶奶还在身边絮叨着。这道干煸杏鲍菇,承载着我满满的童年回忆。
其实,杏鲍菇的历史颇为悠久。早在清朝的《素食说略》里就有记载,只不过当时它还不叫杏鲍菇。书里提到“肉蕈可炒可煸,其味似肉而不腻”,说的就是用干煸的手法做出来的杏鲍菇,吃起来有点像肉,却又不油腻。在过去物资不丰富的年代,老百姓家里能吃上肉的机会不多,杏鲍菇就成了“素中之肉”的代表。每到冬天或春秋季节,家家户户都喜欢用它做菜,这道菜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,成了如今我们餐桌上的“平价珍馐”。
刚出锅的干煸杏鲍菇,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。深褐色的菌肉,边缘带着焦黄色,油亮亮的,仿佛刚刷了一层腊油,再撒上一层白芝麻,就像星星点缀在夜空中。一靠近,那股混合着酱油的醇香、辣椒的微辣和菌子的鲜味的香气,便会直钻鼻孔,让人馋得直咽口水。夹一筷子放进嘴里,先是感觉嚼得有点弹牙,慢慢咀嚼,就能尝到鲜咸的味道,辣椒的微辣在口中散开,还带着菌子的回甘,那滋味,让人回味无穷。
想要炒出美味的杏鲍菇,挑选菌子可是很有讲究的。一般来说,选三百克左右的杏鲍菇刚刚好。挑菌子时,要看菌盖,新鲜的杏鲍菇菌盖紧实,颜色是乳白色或浅黄色,不能发灰、变软;菌柄要选择粗壮、均匀的,捏起来硬挺有弹性,软的或者空心的就不要选了。季节方面,春秋两季的菌子最为饱满,夏天买的时候,要注意看看有没有出水,别买那种滴水的菌子,否则炒出来会水很多;冬天则要买冷藏的,别买冻过的,不然炒出来会水塌塌的。
下面教你五步轻松做出香喷喷的干煸杏鲍菇。比起传统做法,我还加了点小技巧,既能让杏鲍菇更入味,又省时间,还不会把厨房搞得乱七八糟。先把三百克的杏鲍菇洗干净,切成五厘米长的小段,然后沿着菌盖的纹路,用手撕成粗条,大概像小拇指那么粗就行。这一步用撕的,菌子的纤维会更完整,千万别用刀切。撕好后,用厨房纸巾把表面水分吸干,不然炒的时候容易出水。接着,把撕好的菌条放进去翻炒三四分钟,你会看到菌子慢慢变软,还会出水,继续炒到水分快干,菌子表面开始微微发焦,就可以出锅备用了。这一步不放油先炒,能逼出菌子的腥味。
然后,锅里倒上三十毫升的油,油热后转小火,放入十克切碎的蒜末和五克干辣椒段,慢慢炒出香味,注意别炒糊了。喜欢辣的话,干辣椒可以多放两个;要是不爱吃辣,也可以少放。接着,把刚才炒好的菌子倒回锅里,开大火,飞快翻炒一两分钟,然后加入五克生抽、三克盐和两克白糖,继续炒三十秒,让每一根菌子都挂上调料。放一点白糖能提鲜,但别放太多,否则菜会变甜。最后,淋上一点点香油,撒一把白芝麻,翻炒十秒就可以出锅啦。香油和芝麻的香气,能让这道菜更加美味,这一步可千万别省。
如今,“素造荤味”成了现代烹饪的流行趋势,这道干煸杏鲍菇也赶上了这个潮流。很多网红菜都走这条路线,比如很火的“素炒五花肉”,用冬瓜切成肉片的样子,用干煸的手法做出跟五花肉一样的口感。炒杏鲍菇的时候加一勺豆瓣酱,味道会更浓郁,有点像麻辣香锅。另外,用空气炸锅做杏鲍菇也是个新鲜的小技巧,把菌子拌上调料,放进去炸十五分钟,出来焦脆得很,还更健康。你平时喜欢用什么办法做杏鲍菇呢?是喜欢清淡点的,还是重口味的?我觉得杏鲍菇真的很百搭,只要做得好,吃着就特别巴适。以后咱们可以多试试不同的做法,说不定会有更多惊喜呢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