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人云 “一叶知秋”,立秋一过,尽管暑气尚未完全消散,但季节的转换已悄然来临。不少人会出现嗓子干、嘴唇裂、胃口差、易疲乏等状况,这些都与秋季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。
抓住立秋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,进行科学养生,才能让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冬季节。接下来,就为大家介绍立秋后的三大养生要点:润燥、收阳、护脾胃。
立秋虽带有 “秋” 字,但 “秋老虎” 的威力仍在,白天温度较高,早晚温差较大,空气湿度却开始降低。这种冷热交替、干湿不均的环境,极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,像干咳、咽痛、鼻腔干燥等问题尤为常见。
医学研究表明,当秋季空气湿度持续低于 40% 时,人体鼻腔黏膜的屏障功能会显著下降,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也会随之上升。从生理机制来讲,干燥的环境会使呼吸道上皮细胞失水,导致黏液分泌减少,纤毛运动功能减弱,那些本应被清除的病毒、细菌就容易在体内 “安营扎寨”。
对于中老年人、儿童以及有哮喘或慢阻肺病史的人群,立秋后的润燥工作更是重中之重。除了适当提高空气湿度、多喝温水,饮食上的调整也不容忽视。
秋燥从口腔侵入,最先影响的往往是口腔、咽喉和肺部。现代营养学认为,富含维生素 A、维生素 E 的食物有助于维护上皮组织的健康屏障功能,例如胡萝卜、南瓜、杏仁等。而含有植物多酚的水果,如梨、葡萄、苹果,也有利于减轻氧化应激反应,对抗因干燥引发的炎症。一些传统食材,如百合、银耳、莲藕,经证实也具有一定的润肺益气功效,可作为日常饮食的温和辅助。
除了润燥,立秋还是 “收” 的时节。中医讲究 “秋收冬藏”,现代医学也强调在这一时期要适当调整生活节奏,帮助自主神经系统从 “交感主导” 逐渐过渡到 “副交感主导”,以适应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。神经调节系统的这种 “收敛” 特性,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免疫功能、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。
科学研究发现,长期处于高交感兴奋状态的人,心率变异性会降低,夜间血压控制不佳,免疫细胞功能也会下降。立秋之后,若能有意识地延长晚间休息时间,减少夜生活,保持规律作息,有助于增加褪黑素分泌,改善睡眠结构,降低因压力导致的内分泌紊乱。《中华预防医学杂志》上发表的一项数据显示,秋季作息规律的人群,其慢性病复发率可降低约 17%。
从行为习惯方面来说,立秋后不宜再进行 “过度发汗” 式的锻炼。高强度运动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兴奋感,但会使体温调节系统变得 “迟钝”,增加心脑血管的压力。特别是中年男性,若在天气转凉后仍坚持中午在烈日下跑步,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或血压骤升。
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太极、骑行等,每次 30 分钟左右,每周 5 次为宜。
很多人在秋天会出现情绪波动,甚至有 “秋季抑郁” 的倾向。这是因为日照时间缩短、气温下降,人体内 5 – 羟色胺水平会随之降低,进而影响情绪。此时若能配合适度的阳光照射、均衡的饮食以及心理调节方法,如听舒缓的音乐、进行适当的社交等,可有效缓解这种 “秋愁”。
说完润燥和收阳,最后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就是护脾胃。立秋之后,早晚温差增大,不少人会出现腹胀、腹泻、食欲减退等现象。
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胃肠道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,冷空气刺激会引起胃肠黏膜血管收缩,导致胃酸分泌紊乱,甚至诱发胃溃疡或功能性消化不良。
尤其是那些本身有胃肠基础疾病的人,如患有胃食管反流、肠易激综合征的人群,在秋季病情往往容易反复。一项临床观察显示,约 26% 的慢性胃病患者在立秋后的两个月内会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,这与气候变化、饮食不当密切相关。此时应减少冷饮、生食的摄入,进食要温热适中,避免暴饮暴食。
脾胃是 “后天之本”,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营养吸收和免疫能力。现代营养学强调,秋季饮食应以 “软、熟、清、淡” 为原则,避免油腻、辛辣及刺激性食物。
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(如鸡蛋、豆腐、鱼肉)和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(如菠菜、芹菜、南瓜),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结构,增强肠道屏障的稳定性。
民间有立秋后 “贴秋膘” 的说法,但从医学角度来看,不建议盲目进补。现代人的饮食普遍存在营养过剩的问题,若在初秋就开始大量摄入高热量食物,容易引发高血脂、脂肪肝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。
真正的 “秋补” 应该是有选择、有节制的 “养而不腻”,尤其要注重微量营养素的平衡,如适量补充钙、锌、镁,这有助于维持神经传导和免疫功能的稳定。
儿童在立秋后也要重点关注消化系统的调节。由于学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,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成熟,秋季的干燥和饮食变化往往容易导致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。这时,可在饮食中适当添加富含益生元的蔬果和乳酸菌制品,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,增强消化吸收能力。
此外,秋季也是某些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,尤其是过敏性鼻炎、湿疹和哮喘。干燥的空气加上落叶尘螨,极易诱发过敏反应。研究发现,立秋后空气中的花粉浓度在傍晚时段会急剧增加,对过敏体质者形成明显刺激。
日常出行时可采取佩戴口罩、清洗鼻腔等方式减少暴露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等抗过敏药物缓解症状。
很多人可能会低估立秋的 “隐性健康风险”。它是从外在气候到机体内部运行节律的全面切换期。如果忽视了这个转折点,很容易为慢性病复发、感染高发及免疫失衡埋下隐患。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,立秋养生不仅是个体健康的自我管理,也是对整个家庭疾病预防的长远投入。
从医学角度而言,养生不只是 “吃什么”,更包括 “怎么吃、怎么睡、怎么动、怎么调”。润燥是为了保护呼吸屏障,收阳是为了稳定神经系统,护脾胃则是为了筑牢营养基础。做好这三件事,不仅能让整个秋天过得舒适顺畅,还能为冬季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