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成都的巷子里,藏着许多美食故事,而素椒杂酱面就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味。开了三十年面馆的李孃孃,每次有人问起“素椒杂酱为啥叫素椒”,她总会放下手中的竹漏勺,指着灶台边那青红二荆条,笑着解释:“你看这辣子,没沾半点荤油,就叫素椒。”这简单的话语,却道出了素椒杂酱里“素椒”的独特之处。
去年夏天,我蹲在面馆门口嗦面时,旁边一位戴老花镜的老爷子也加入了关于“素椒”的讨论。他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那时物资紧俏,面馆里的辣子分两种。用猪油煸炒出来的叫“荤椒”,而只靠菜籽油炝制的便是“素椒”。在那个年代,杂酱面里加素椒,既能为面条增添风味解腻,又相对省钱,久而久之,素椒就成了老成都杂酱面的标配。这番话让我们仿佛穿越回了过去,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成都人对美食的智慧选择。
李孃孃的儿子小王,作为大学民俗学专业的学生,有着不同的见解。他翻遍地方志后说:“素椒的‘素’,是指只用辣椒本身提味,不添加豆瓣、豆豉这些重料。”说着,他舀起一勺刚炝好的素椒,透亮的红油里浮着细碎的辣椒籽。“你尝尝,这辣味直来直去,不藏着掖着,就像成都人的性子。”小王的话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素椒,它不仅仅是一种调料,更蕴含着成都人直爽的性格特点。
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做素椒杂酱时的糗事。听朋友说“素椒”就是素的辣椒,我便往碗里搁了一堆生青椒,结果拌出来的面寡淡无味。后来李孃孃耐心地教我,素椒得用二荆条炕至起虎皮,剁碎后用滚烫的菜籽油炝出香味,再加入少许盐和糖提鲜。“关键是不能见荤,连装酱的碗都得用热水烫过,不然就串味了。”李孃孃的这番话,让我明白了制作素椒的讲究之处,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老成都的美食智慧。
上周,我带北方朋友去吃素椒杂酱面。他盯着碗里的肉酱纳闷:“这不有肉吗?咋还叫素椒?”邻桌的老茶客听见了,放下盖碗茶笑着说:“杂酱是杂酱,素椒是素椒,各是各的味。”只见老茶客先把素椒和杂酱拌匀,面条裹着红油和肉末,辣中带鲜,两种味道互不抢镜。这生动的场景让我深刻体会到,素椒和杂酱在素椒杂酱面中各自扮演着独特的角色,共同成就了这道美食的独特风味。
如今,在李孃孃的面馆里,总有人为“素椒”的说法争得面红耳赤。有人说素椒是指辣椒品种,有人坚持是做法讲究。每当这时,李孃孃总会端上两碗面,笑着说:“别争了,吃完这碗,明天再来辩。”这温馨的场景,让人感受到了成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。
你家乡的素椒杂酱有啥讲究?你觉得“素椒”的名字藏着啥故事?不妨来评论区聊聊,说不定我们能一起解开这延续了几十年的小谜团,探寻到更多老成都美食背后的文化密码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