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灶上架起锑锅,不少人觉得这做法有点玄乎,其实是看中它导热均匀。选牛筒骨得挑带骨髓的,要是肉档老板给你光溜溜的大棒骨,直接摇头不要。把骨头放进冷水里泡一个多小时,让血沫充分渗出来,捞出来冲洗两遍,注意别让骨头缝里卡着碎渣。
中药材不用被十多种的说法吓到,用三四片党参、两指宽的当归、一小把枸杞做基础就行。讲究些的可以扔一颗草果,怕药味太浓的就少放半片当归。药材铺柜台下的散装药材就不错,用纱布袋扎紧,省得熬完汤后在汤底里捞碎渣,麻烦得很。
先把骨头垫在锑锅底,药材袋丢在中间,加的水量要漫过骨头三指节。重点是,不一定非得用荔枝柴火,但明火慢炖这一步确实省不了。煤气灶开最小火,让中心那圈蓝火苗贴着锅底就行,火大了汤会变浑还发苦。熬到一小时左右,汤面开始泛起小泡,这时候掀开盖子撇掉浮油,那层黄褐色的沫子腥味很重。
熬汤最考验耐心,三四个钟头都算快的。中途需要加水的话,只能加热水,加凉水会让蛋白质遇冷收缩。当厨房里飘出药香混合着肉香时,用筷子戳戳骨缝边的筋,能轻松剥离就说明熬得差不多了。汤色变成象牙白,骨髓里的胶质全融在汤里,用勺子搅动会有种黏嘴唇的稠感。
关火前半小时放盐,放早了肉会发柴。尝咸淡别直接舀汤,撕一小块边角的肉蘸汤汁试试。要是汤头还不够白,开大火滚十分钟,水分子撞击油脂产生乳化,这是物理反应,做不了假。
盛汤时先把药材袋拎出来,党参炖烂了会有酸味。碗底垫上焯过水的白萝卜片,浇上滚汤,萝卜吸饱油花后会更清甜。爱啃骨头的可以戴上一次性手套,用吸管嘬筒骨里的骨髓,烫嘴也等不及晾凉。
秋冬冷雨天端上这么一锅汤,连暖气都不用开。喝剩的汤别倒,第二天煮米粉是绝配,汤能冻成乳膏状才说明熬得合格。药材比例可以多试几次,我家孩子怕当归味,后来改放沙参玉竹,汤的甜润感反而更突出了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