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读|了不起的酸枣糕

一年里总会有某个时候,我妈会难得主动给我打电话,语气带着得意地说,她回乡下做了酸枣糕,天气晴好,很快就能晒干,过几天给我寄一包来。还说另外做了酸枣粒,也给我装一罐。

我向来不喜欢吃零食,下意识地想婉拒。我妈却说,咸甜两种口味都有,都给我寄。话都说到这份上,我只能表示期待。

酸枣糕是老家乡下自制的小零食,但其制作周期和场面堪比过年。

原材料野生南酸枣在秋天成熟,澄黄的果子落在山坡上。如果路过时看到弯腰寻找的乡邻,大多是像我妈这样准备做酸枣糕的人。

把酸枣捡回来洗干净,用清水泡到容易去皮,或者煮熟后放凉再去皮。通常生果肉比熟果肉更白净、有弹韧性,处理起来也更麻烦。去皮的酸枣装进盆里,抓一把筷子反复扎,这样能让原本紧紧附着在大核上的果肉剥离。清理掉果核,就剩下一盆 Q 弹柔韧还能拉丝的酸枣肉,之后被存放在阴凉处的瓦缸或冰箱里。

也有人图方便,懒得去皮,把果皮果肉一起扎成一盆颜色斑驳的原料,这样做出来的酸枣糕口感会更粗糙些。

这是制作酸枣糕的第一步。

正式做酸枣糕,要提前看好天气预报,选连续晴朗的日子开工。还得找帮手 —— 通常是我爸或者我奶奶 —— 几个人早上五点就起床准备材料。主料有南瓜、红薯、糯米等,按比例分别煮熟,配料有切碎的紫苏、藠头、橘子皮之类的,咸口的还要切些辣椒末。

等准备好这些材料,太阳已经照进厨房门一尺多了。趁热把所有材料和酸枣肉彻底搅拌均匀,根据口味加入白糖或盐。一盆大大的橙色糊糊,散发着诱人的混合香气,等待着下一步处理。

院子里,阳光下摆着洗干净的门板,上面铺着干净干燥的白色棉布。制作者们戴着草帽,脖子上围着毛巾防止汗水滴下来,把原料倒在棉布上,一只手拿着菜刀把糊糊像刮腻子一样均匀铺开,直到铺满整块门板,然后再均匀撒上白芝麻。

晒一整天后,酸枣糕朝阳的那面已经开始干燥,傍晚太阳下山时,就把它收进屋里。第二天太阳再次照进厨房时,再把酸枣糕抬出去翻面,在棉布上刷少许白开水,把它完整剥下来,撒上芝麻继续晒。

一般晒三个晴天,酸枣糕就能达到理想的干燥程度,为了去除隐藏的多余水分,会把酸枣糕切成毛巾大小的片状,挂在衣架上再通风晾晒半天。

小时候,我们根本等不及这么长的制作过程,第一天酸枣糕晒到稍微有点失水时,就开始对边角下手了。我妈看得很紧,但到第三四天,衣架上还是有几块酸枣糕遭殃,像被撕烂的抹布一样。

很多人家到这一步,酸枣糕就做好了。但我妈特别讲究,还要多一道工序 —— 隔水焖蒸。一来,是给连日暴露在外的酸枣糕消消毒;二来,蒸过之后的酸枣糕更有韧性,香味也更浓。不过这个环节要注意火候和时间,不能蒸得太干,更不能让水汽滴到酸枣糕上,否则卖相就全没了。

邻里之间,每家做酸枣糕的原料比例和流程细节都不一样,口味也往往有所差别。做好后,大家互相赠送,一起讨论做法,这是邻里和睦相处的经典场景之一。

酸枣糕做起来费时费力,但吃起来却很快。有个邻居大爷,特别喜欢午睡后躺在床上,把酸枣糕裹着白糖吃,旁边放着一个大水壶。他儿媳妇在我家闲聊时说:“转眼就能吃掉半门板的,真是太不体谅我那弯腰驼背的老婆婆了。”

我妈上了年纪后,我常劝她别这么辛苦做酸枣糕了。但外面买的酸枣糕,要么像果丹皮的味道,完全不是一个品种;要么看起来虽然和老家做的一样,我妈却总担心不够卫生。所以,她回乡下看到澄黄的酸枣,还是忍不住要动手做。

有几年她身体不太好,懒得费心思,就改做流程更简单的酸枣粒。生酸枣洗净晾干后去皮,加上紫苏、芝麻和咸甜配料拌匀腌制,再一颗颗摆好晒干,又是另一种风味的小零食。

包括老家乡下在内的很多地方,我妈那一辈的人渐渐变少了,他们的后辈要么也在变老,要么一批批离开家乡,大家都更偏爱方便快捷,节省力气,如今还做酸枣糕的人家确实已经不多了。

我虽然不爱吃零食,但每次想起酸枣糕,总会觉得,如果没有这么用心制作的零食,我对故乡的记忆,或许早就变得淡薄了。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