准备入伏了,男人别忘扶阳,多吃 “它”,一整年阳气足足的

“老李,你这脸色怎么跟蔫了的黄瓜似的?” 菜市场水产摊前,老赵一把拉住老熟人的胳膊。老李抹了把额头上的汗,苦笑着摇头:“入伏头一天就浑身不得劲,在空调房里待着都直冒虚汗。” 老赵听了嘿嘿一笑,拿起网兜就往水池里捞:“赶紧来点开水中人参补补,保准你比年轻小伙还精神!”

泥鳅在塑料盆里溅起水花,银灰色的脊背在阳光下闪着光。这不起眼的小东西,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可是有着 “暖中益气” 的记载。老辈人常说 “夏吃一条鳅,冬抵三斤肉”,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。从现代营养学来看,每百克泥鳅含有 18 克优质蛋白,维生素 B 的含量是鲫鱼的六倍,更不用说锌、硒等微量元素,简直是为男人量身打造的营养佳品。

隔壁王阿姨探头看了看,撇撇嘴:“这么热的天,炖点羊肉不比这强?” 老赵麻利地处理着泥鳅,头也不抬地说:“您老人家试试三伏天吃羊肉,保准上火起痘比啥都快!” 周围的人顿时笑了起来。泥鳅的妙处就在于它性平味甘,就像个温和的调和者,既能扶助阳气,又不会让身体燥热。中医讲究 “春夏养阳”,三伏天正是借着天地间旺盛的阳气来补益自身的好时候。

老李提着塑料袋往家走,泥鳅尾巴拍得袋子哗哗响。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在河边捉泥鳅的情景,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,可父亲总能想办法让全家人吃上点荤的。煤炉上炖着的泥鳅豆腐咕嘟咕嘟地冒着泡,撒一把野葱,香味就能让人挪不动脚。如今父亲早已离世,但这股鲜味却深深印在了记忆里。

厨房里,老李按照老赵教的方法,抓了把面粉揉搓着滑溜溜的泥鳅。黏糊糊的体液和面粉混在一起结成灰团,用清水一冲,就露出了青灰色的鱼身。铁锅烧得冒烟,倒上两勺菜籽油,泥鳅刚下锅就滋啦滋啦地 “跳起舞”。这火候很有讲究,得用中火慢慢煎,急不得。老李盯着微微卷边的鱼鳍,突然想起去年体检报告上 “阳虚” 那两个字,医生说的 “畏寒肢冷”“神疲乏力”,可不就是自己这半年来的状态嘛。

姜蒜末在油锅里爆香时,整个厨房都仿佛精神了起来。挖入郫县豆瓣酱的瞬间,红油像晚霞一样在锅里散开,辣味混着酱香直往鼻子里钻。老李被呛得直咳嗽,手上的动作却没停,翻勺的样子还有几分大厨的风范。倒啤酒时他犹豫了一下 —— 上次儿子买的进口啤酒还剩半罐,干脆全倒了进去。酒花在锅里翻腾,麦芽香混着鱼鲜味飘出很远,对门的邻居探出头喊:“老李,你这是要开饭馆啊?”

掀开锅盖,汤汁收得刚刚好,每条泥鳅都裹着亮晶晶的酱汁。老李夹起一筷子尝了尝,烫得直吸气也舍不得吐出来。肉质比想象中更嫩,舌尖轻轻一抿就化了,鲜味过后是绵长的回甘。他忽然明白,古人为什么把泥鳅叫做 “水中人参”—— 这哪是在吃鱼,分明是在给身体补充精气神!

几杯酒下肚,老李的脑门沁出了细密的汗珠,却不是往常那种虚汗。浑身暖洋洋的,就像有人往骨头缝里灌了温泉水。他拿出手机给老赵发语音:“老伙计,明天早点去再捞两斤!” 窗外蝉鸣声声,三伏天的太阳火辣辣地挂在天上,他却觉得比在空调房里还舒服。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智慧,有时候就藏在这些市井烟火中,等着有心人去发现。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