灶台边的蒜香记忆

六律村委会附近总飘着一种特别的味道。每到下午四点左右,肉铺老板就把刀磨得锃亮,准备好那肥瘦相间的五花肉。他熟悉每个老主顾的口味,王师傅喜欢肥一点的,李婶子则偏爱薄切的。用油纸一包递过去,油渍会慢慢渗透纸张边缘,留下深色的斑点。

做蒜香五花肉,肉片得切厚些,半指宽正合适。太薄了容易散,太厚又不容易入味。先把五花肉放进开水锅里煮,血沫像浅棕色的云朵一样浮起来,撇干净后捞起沥干,水珠顺着肉的纹理往下滴,在砧板上堆成小山。蒜一定要多,至少得两头,拍碎后再剁,空气中立刻弥漫开辛辣的香气,粘在手指上,怎么洗都还有残留。

铁锅烧得滚烫,倒上少许油,滋啦一声,姜片瞬间蜷曲起来。把蒜末倒进去,得用小火慢慢炒,炒到金黄色就恰到好处。炒焦了会发苦,香气不足又不够透,分寸的拿捏就在那毫厘之间。接着把肉片滑进锅里,油星噼里啪啦地溅出来,赶紧用锅盖挡一下,等噼啪声小了再翻炒。看着肉边渐渐卷起焦边,油脂渗出亮亮的光,那模样格外诱人。

调味很简单,生抽提鲜,老抽上色,再放一小撮白糖和半勺盐。动作要快,趁着锅气正旺的时候淋下去,酱色一下子就裹住了肉片。然后加小半碗清水,刚好没过肉的三分之二,水太多就变成炖菜了,太少又容易糊。盖上锅盖,把火苗调成蓝色花瓣那般大小,锅里咕嘟咕嘟地响着,白气从锅盖的缝隙里钻出来。

二十分钟后,掀开锅盖,汤汁已经收成了油亮的琥珀色。用铲子推过去,肉片裹着浓汁微微颤动,肥肉部分晶莹透明。这时候撒一把生蒜末,关火,余温会激发出最后那缕生蒜的冲劲儿,和焖熟的蒜香截然不同,更鲜亮,也更直接。盘子不用预热,就用那种粗瓷的,白底蓝边的,盛起肉来,油汁沉在盘底,看着就有食欲。

端上桌时温度刚好不烫嘴最好。肉片酥而不烂,蒜粒软糯中带着点微焦,油脂的香气直冲天灵盖,配着米饭能吃下两大碗。冷着吃也很妙,凝白的猪油裹着肉片,蒜香更显醇厚,下酒也合适。村里小卖部的散装白酒,倒上半杯,抿一口,再夹块肉,那滋味别提多舒坦了。

这道菜上不了什么宴席,太家常,太直白。可一旦离开了灶台边的烟火气,就算是高级餐厅也复刻不出这味道。六律村的人吃了半辈子,谁也懒得写什么菜谱,全凭手感、火候、蒜的用量和收汁的时机,这些都藏在日复一日的经验里。外人问起做法,他们只是摆摆手说随便做的,但肉铺老板心里清楚,今天谁家的蒜香又飘了三条巷子。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