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局与新生:宝鸡中心城区北延战略的前行之路

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,宝鸡蟠龙新区的建设一直备受关注,近期更是引发网友热议。有人戏称,这座开发 18 年的新区,至今仍像一座 “孤岛”,与预期发展相距甚远。然而,城市发展从不是一蹴而就,正如十年前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那座建在冰天雪地中的高铁站,如今已带动区域逆袭为新兴城区,宝鸡的中心城区北延战略,同样蕴含着巨大潜力,只是需要时间与智慧去激活。

自 2006 年宝鸡提出 “中心城区北延” 口号以来,其发展速度却未能如预期般迅猛。当人们质疑这一战略时,常将矛头指向蟠龙新区的荒芜,认为在缺乏人口与产业支撑的情况下搞开发,无异于盲目折腾。但城市建设如同一场复杂的棋局,交通与基础设施恰似棋盘上的经纬线,若道路不通、管网不全,企业与居民又怎会主动入驻?当下,宝鸡主城区受限于渭河河谷地形,东西狭长延展达 30 公里,过长的通勤距离使得交通成本居高不下。而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2 年主城区土地开发强度已超 75% ,新增建设用地极为稀缺。反观北边的蟠龙新区,虽坐拥大片空地,却因北绕城高速尚未贯通、凤蟠大桥仅有两车道,以及宝乾城际铁路仍在规划之中,区域联通性严重不足,难以形成发展合力。

回顾延安新区的发展历程,其经验极具借鉴意义。延安不惜投入资源,促使西延高铁在新区设站,短短 5 年便吸引 15 万常住人口入驻,成功实现区域崛起。设想当初若宝鸡能将西宝高铁改道至渭北台塬,并在贾村塬设立 “宝鸡北站”,城市格局或许早已焕然一新。此前网友 “渭水闲人” 提出的这一前瞻性建议,如今看来,恰似精准预言,令人惋惜未能被及时采纳。

面对蟠龙新区 18 年的建设历程与尚未显著的成果,有人提出转向城市东扩的疑问。但事实上,政府已在蟠龙新区的基建上投入超 200 亿,地下管廊、主干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耗费巨大,此时若贸然转向,沉没成本将难以估量。而且,从地理条件来看,东边多为秦岭余脉,2023 年国土空间规划表明,其可开发面积不足蟠龙新区的三分之一 。更为关键的是,宝鸡实施北延战略,意在打破对河谷地形的过度依赖。中规院研究指出,带状城市的经济密度相较团状城市低 20% – 30%,鄂尔多斯在荒原上建设高铁站,正是看中团状布局对产业集聚发展的促进作用。若宝鸡继续局限于河谷区域,未来或将面临 GDP 增速放缓、土地财政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。

想要实现蟠龙新区的蜕变,需打出一套精准有力的 “组合拳”。首先,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步伐。凤蟠大桥应尽快拓宽为六车道快速路,北绕城高速务必在 2025 年前全线通车。同时,可借鉴郑州郑东新区 “以桥养地” 的模式,将桥隧收费权与周边土地开发捆绑招标,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,缓解资金压力。其次,产业导入需精准聚焦。摒弃 “大而全” 的招商模式,立足宝鸡装备制造的产业优势,规划专门区域支持陕汽宝华等本地企业扩产,并推出 “前三年免租金、后五年减半” 等优惠政策。数据显示,这种定向招商的成功率比常规方式高出 47% ,能够有效推动产业集聚发展。最后,吸引人口要双管齐下。将宝鸡文理学院新校区、市中医医院等优质资源北迁,参考延安新区搬迁政府机构与高校带动 7 万人口流入的经验,同时为首批入驻居民提供购房补贴与学区保障,增强区域吸引力,如同苏州工业园的成功举措,快速提升新区人气。

纵观国内众多成功新区的发展历程,无一不经历过质疑与困境。上海浦东开发初期,曾被外媒嘲笑为 “稻田里的金融梦”;雄安新区建设之初,也饱受 “投入大、见效慢” 的非议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它们都凭借坚定的战略定力与持续的建设投入,成为区域发展的典范。宝鸡的北延战略正处于关键阶段,若因一时困境而动摇,无疑是因噎废食。就像鄂尔多斯坚持在草原上建设火车站、延安执着于新区设站,最终实现城市格局的重塑,城市发展的竞争,往往比拼的就是谁更具战略耐心与坚持。

实地走访蟠龙新区时,主干道 “龙腾路” 路牌下野草疯长,与一旁崭新亮泽的沥青路形成鲜明对比。这一景象恰似北延战略的缩影,表面看似荒芜沉寂,实则暗藏发展动能。只要宝鸡保持 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 的信念,持续推进北延战略,这片土地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,成为宝鸡城市发展的新引擎,让所有基于远见的投入,都收获丰厚的回报 。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