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 15 天黄金养阳期:四步唤醒身体阳气,为健康筑基

当夏日的阳光愈发炽热,不少人却陷入了莫名的疲惫困境:白天像被抽走精力般昏昏欲睡,夜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,就连平日里诱人的美食,此刻也提不起丝毫胃口。这种种不适的背后,很可能是体内阳气在悄然流失。

许多人误以为夏日阳气充沛,便肆意贪凉,殊不知夏季阳气多浮于体表,身体内里反而空虚。频繁吹空调、大量食用冷饮,再加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,更是让原本就不足的阳气雪上加霜。尤其是夏至后的 15 天,若不及时调养补足阳气,等到秋冬时节,疾病或许就会接踵而至。想要从内到外唤醒阳气,不妨试试这四步科学养阳法。

第一步:清扫体内 “垃圾场”,为阳气扎根清路

一提到补养,很多人便迫不及待地将各类补品、补汤往肚里塞,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,出现上火、长痘、烦躁、失眠等症状。这是因为在阳气不足的同时,身体里还堆积着湿气、痰浊、瘀堵等 “垃圾” 。就像堵塞的管道无法顺畅输水一样,不清扫体内的 “垃圾场”,阳气根本无法在身体里稳固扎根。

平日里爱吃甜腻、生冷食物,长期久坐不动,或是本身脾胃虚弱的人,体内的 “垃圾” 往往更多。因此,清垃圾是养阳的第一步。每晚睡前,平躺在床上,以肚脐为中心,用手掌顺时针轻柔地揉动 36 圈,这组仙人揉腹的动作,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,帮助脾胃运化,特别适合脾胃堵塞、大便不畅、腹胀的人群。

除了按摩,饮食调理也至关重要。山药、薏米、山楂、茯苓等食物,都有健脾开胃、化食消积的功效。而鸡内金更是清理体内垃圾的 “高手”,民国名医张锡纯曾称赞它能消解脏腑各处的积滞。早餐时,用怀山药搭配鸡内金,再加少许红糖煮水饮用,温热的汤汁下肚,脾胃仿佛被温柔唤醒。若觉得熬煮麻烦,改良后的怀山内金丸也是不错的选择,它将鸡内金与怀山药结合,加入山楂增强消食能力,辅以红糖温补气血,健脾祛湿、化积消食、补气血一步到位。

第二步:疏通气机,为阳气升腾保驾护航
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压力如影随形,许多人时常感觉胸口像压着一块石头,这其实是肝气郁结的表现。肝气不畅,气血运行受阻,不仅会阻碍阳气上升,还会导致虚火内生,让人愈发烦躁。疲劳、失眠、食欲不振,甚至皮肤油腻、长斑等问题,也可能与气机不通有关。

每天抽出几分钟做拍八虚,就能有效改善这一状况。八虚指的是腋窝、肘窝、腘窝、腹股沟四个部位,这些地方经络密集,容易积聚湿热。每晚睡前拍打这些部位,同时配合深呼吸,想象将一天的烦恼都随着拍打排出体外。刚开始拍打时可能会感到酸胀,这正是气血开始流动的信号,坚持一段时间,睡眠质量会明显提升,烦躁情绪也能得到缓解。

除了拍打,食用玫瑰丸子也能从内部帮助顺气解郁。这款丸子精选黑芝麻、玫瑰花、红枣等天然食材,没有多余添加剂,特别适合有气滞血瘀困扰的女性。经常熬夜、心情郁闷、痛经、面色晦暗等症状,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瘀血信号,连续食用玫瑰丸子 30 天,能帮助清理体内陈旧瘀血,让身体重新焕发活力。

第三步:巧用自然之力,温和补阳

夏天补阳的关键在于 “引外归内”,晒背便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。在上午 9 点 – 11 点阳光柔和时,于通风的阳台或花园静坐 10 分钟,让后背尽情沐浴阳光,微微出汗即可。晒背能借助自然阳气,激活人体督脉,将浮于体表的阳气收归体内。

若遇阴雨天气无法晒背,黄芪生姜大枣汤便是绝佳替代品。黄芪补气升阳,生姜温中散寒,大枣养血安神,三者搭配,补阳而不燥,即便体质虚弱的人也能放心饮用。准备黄芪 15 克、生姜 5 片、大枣 6 枚、红糖适量,怕上火还可加入麦冬 10g;先将黄芪浸泡 30 分钟,再与其他食材一同加水大火煮开,转小火熬煮 20 分钟,最后加红糖调味,趁热喝下,一家人都能元气满满。

第四步:滋阴安神,平衡阴阳

中医讲究 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”,阳气补足后,滋阴同样关键。而最好的滋阴方法,便是保证优质睡眠。夜晚属阴,子时(23 点 – 1 点)和丑时(1 点 – 3 点)是胆经和肝经循行时段,此时进入深度睡眠,能促进胆气升发、肝血滋养。

为了提高睡眠质量,建议晚上 11 点前上床休息,睡前 30 分钟放下手机等电子设备,通过点燃香薰、聆听冥想语音等方式放松身心。若仍存在入睡困难、多梦等问题,可在睡前 1 – 2 小时食用酸枣仁膏。这款膏药以酸枣仁为主,搭配百合、莲子、茯苓等食材,能养肝宁心、滋阴补血,帮助收回耗散的气血与心神。减糖版的酸枣仁膏更为浓稠,有效成分更足,睡前喝上两到三勺,再泡一泡茯神汤,配合简单的呼吸法,便能一夜好眠。

《黄帝内经》有言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。” 夏至时节把握好养阳的关键期,遵循这四步养阳法,为身体注入充足阳气,便是为全年健康筑牢根基。你在夏至还有哪些独特的养阳妙招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,一同活力满满度过夏天!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